“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回眸一笑,皆君服,巾帼不让须眉。”她们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五四”以来,出现了许多成就斐然的女作家。鲁迅评价萧红,能够以“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写出“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石评梅素有“以生花之笔,写哀时之痛”之誉;把《红楼梦》改编为剧本的第一人赵清阁,田汉赞她“从来燕赵多奇女,清阁翩翩似健男”;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自传体长篇小说,饱含对北京的深情……这些不禁让我想起舒芜的评价:她们或则以慈母的心给一切被侮辱被损害者以爱抚,或则以姐妹的心给一切反抗战斗者以爱抚,或则以姐妹的心给一切反抗战斗者以关切,或则以秀丽的期望歌颂着明天,都不是男性作家所能代替的。
陆小曼精通琴棋书画,懂英语、法语,曾在外交部做过翻译,她的“美”有胡适“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为证,写满她和徐志摩“城里城外”的那一页,好像总也翻不过去。
胡适在《易卜生主义》中指出:“娜拉抛弃了家庭,丈夫,儿女,飘然而去,只因为她觉悟了她自己了她自己也是一个人。”被郭沫若比作娜拉的董竹君,放弃阔太太的生活,带着四个儿女离开夫家,闯荡大上海,开餐馆,办纱厂,孩子们也都接受了很好的教育。
初识杨荫榆,是因为偶遇杨绛的一篇文章。杨荫榆曾出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成为中国首任女性一级教授。
《大公报》的第一位女编辑——吕碧城,她发表诗文,倡导启民智、头女权、办女校,为几千年来居于“卑屈凌辱”地位的女子争取平等、自由和受教育的权利。她创办了京津第一带最早的女子公学——北洋女子公学,后改名为北洋女子师范学堂,被誉为“北洋女学界的哥伦布”。
这些中国女“英雄”们为后人树立精神标杆,回眸一笑,皆君服,巾帼不让须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