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信息时代,科技发展日趋增速。伴随着人的思想方式、行为模式越发现代化,各领域的科学技术迅速提升,甚至产生了被人格化的人工智能。它们拥有高性能、高效率,被赋予了非常先进的运作模式,它使计算机一步步向趋近于人又高于人的方向发展。
于是,便有了一个深刻的疑问:“如果人工智能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人类是否会被超越,被统治呢?”
现今不是没有这样的现象发生。中国的天才围棋手柯洁曾在围棋比赛上败给人工智能操控的阿尔法狗;郎朗的弟子徐子航与能做出人类表情的弹琴机器人特奥比拼弹奏完高难度曲子《野蜂飞舞》的时间,却以零点几秒的劣势收场。然而,在人们惊讶的呼声与遗憾的目光中,柯洁抹去眼泪说:“虽然阿尔法狗赢了,但它不抱有对围棋的情感,只在意比分牌上的那个数字。”郎朗评价:“特奥的演奏精准却没有情感意念,但子航有,所以他的曲子才更有灵性。”
所以我们会知道,人之所以与人工智能不同甚至更优是因为人有自己的信念与情感。“人工智能让计算机像人一样思考”并不可怕,只要人怀有自己的价值观与同情心,仍能走在时代前沿。
但是,如果人类失去了自己的信念情感,像计算机一样思考,那将会带来更可怕的后果。
曾有这么一个实验,让人和人工智能分别呆在两个房间互相通话并让人向对方提问,观测人能否察觉对方是人工智能。结果发现,提问“上海经纬度是多少?”“中国有多少人口?”等事实理性问题的人往往很难发现,而提问“你有什么爱好”“最近看什么书”的更容易发现。现在不妨假设,如果人像计算机一样思考,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会不会也信息数字化?人的处世行事会不会只追求结果而变得格式化?整个社会是否也会程式化?
这不是谬论,因为我们身处在一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周围的一切都在趋近计算机,而人——这种会随环境而改变的生物难免不会变化。与此同时,社会也在愈发复杂,在现实社会中立足依然困难重重,很多时候结果都是最重要的,这就致使人心趋向功利,为了结果而宁愿舍弃价值观与同情心了。计算机遵循指令只求结果,若人也如此,那人何以为人?现实世界与程序世界有何不同?这才是“人工智能统治人类”,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因此,在这个时代中,我们应该一面面对着科技的洪流,一面坚持初心——有信念、有情感、有追求。科技发展确实是第一生产力,但这个社会中,在我们的人生中,所需要的远不只是格式化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