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看到这个“洋”字,心中便不由得一阵无奈。极容易的,便使人联想到逾几百年前那个所谓“洋”字横行的年代了。
那阵子,中国人甚至把“洋”字看作万能的法宝。买布要买“洋布”,追时尚要穿“洋服”,外国的老爷便尊一声“洋大爷”。之所谓“洋灯”“洋油”之类,层出不穷。既然如此,这“洋节”自然也成了外国老爷和海归的人们竞相庆祝的节日,国人只有眼羡和惊奇的份罢了。
不得不承认,那时的中国,确实要非如此不可了。低下的国际地位和愚昧的人心,让国人对外货和一切外来物推崇之至,想必也是必然。
到如今,中国在曲折的发展路途中雄然崛起,倒也对住了碰过的无数壁。国外所谓的“洋节”,也顺顺利利地走入我国,开始在人们中间盛行了。
反观现在,文化发展反而呈现了一种略微尴尬的态势。国外来的节日,非但没有成为传统节日的附庸,反而有些喧宾夺主的意味。商户借此造势,甚至于大发横财。年轻人也不满于传统文化的“俗套”,纷纷投身于“洋节”,令人沉思。
依稀厩得过去便有过类似争论,最后直至上街采访。年轻人普遍对传统节日日期一问三不知,反而对外国节日日期及习俗倒背如流,不免令人担忧。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传统文化发展工程的意见》其实也不无道理,反而应成为大势所趋。其实我也自省,自己实在无从辨识冗长纷繁的农历,而放弃了对于传统文化的追捧。
诚然,一个国家,如果自身的文化被外来文化攻占了,想必也是亡了国了。当初日本侵略中国,首先想到的便是“文化同化”,想想看,的确是恐怖之至了。
但对于《党员干部不应过洋节》,这的确是偏离了主道,可笑至极了。共产党不比义和团,马克思老人家也未规定过如此排外的思想。若比当年义和团,连“洋枪洋炮”都不屑于使用的话,倒不如效仿一下明太祖,闭关锁国罢了。
归结到最后,我们需要的不过是一个“舍末逐本”罢了。“洋节”虽好,但终究不能成为主菜。传统节日即使再如何“老套”,也万不可丢弃与遗失。我们也要抵制绝对排外,把握好一个尺度。民族魂是不可丢的,国家的传统文化也是丢不得的。作为一个五千年的大国,能雄踞于文化之林,究其存亡,与此亦有密不可分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