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的人都曰自己缺失了童心,我感到有一丝“好笑”。
在说出“童心”这两个字之前,先要思考一下“童心”究竟是什么。
在很多人的心中,“童心”已转化为某些特定的意象了,堆沙子,或是别的什么。这些意象才不叫“童心”。“童心”我觉得是种在那孩童心中的那种思想。孩子在沙滩上堆那沙子,或许正是他们心中某一种奇特思想的产物,旁观者云:是山!是塔!仿佛是用我们仅知的有限的事物规律去剖析那无限多的奇异怪状,脑子里只有世界上已经出现过的事物。真是不自量力了!
我们这样武断地去看“童心”,定义它,这本身就是个错误。
很多人以为童心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真的如此吗?我看我们把童心限定得实在太死了。童心难道真的只有孩子可以有吗?不,我看“童心”也可以是一种行为方式,一种人生观,价值观。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写到的五柳先生的生活作风,实际也是一种童心。因为他把那种社会上普遍形成的规矩看得很淡。可以说,那就是在自己的身边构造了一个新的世界,他自己则用那个世界的秩序来生活。李白大诗人说,自己是要“明朝散发弄扁舟”的,那扁舟怎么“弄”,或许大诗人有他自己的看法,可以正经地,或也可以“从流漂荡,任意东西”,“童心”在这个角度来讲是一种行为上的自由,从众人认为单调简朴的事物中,赋予它更多的更奇妙的意义。
所以,只要有那颗天性热爱自由的心,我想“童”的天真烂漫,谁都可以有的吧。只是我们自己把自己定位了,埋藏了自己的本真,世界上的“小孩”才这么少。
不知那些口口声声说自己已失了童心的,是否是那些精通世故者为自己开脱责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