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
那年深秋,家里飞进来一只蜻蜓。
它在屋子里东躲西藏,厨房、卫生间、卧室、客厅,都留下了它微小的身影。
它不是很怕人,往往我们即便是离它很近,它也丝毫没有要逃走的迹象。不过倒是它常常突然出现,将我们惊吓一场——但不是它本身,而是它灯光下若隐若现的黑影。
它的出现虽然并没有给我们家带来什么巨大的变化,可是一向不喜欢昆虫的我却决定将它赶出屋去。
外面秋风瑟瑟,只有呆在家里才会感觉暖和些。我戴上母亲洗碗用的塑胶手套,准备将这个冒失的闯入者扔出窗外。
捕捉很成功,它似乎并没有意识到我要将它赶出屋去,所以一动不动地被我提着翅膀捉了起来。
我打开了客厅的窗户,呼啸的秋风夹杂着落叶的残片以及尘土打在我的脸上,我将这弱小的生命举出了窗外,这时,我看见它开始使劲地想要挣脱我的手,想要飞回它刚刚找到的温暖的“家”。我感到一股微弱的力量在我手上,在我的指尖上挣扎。这时,我动了一丝恻隐之心:如果现在我将它扔出窗外,它即便不被饿死,也会被这冰冷的天气冻死,何必要这样呢?它并没有犯任何错,也并没有伤害到我,它拥有生的权利呀!
我本想将手收回,可是忽地一阵秋风,已将它卷走。我本想抓住它,可是我的手不够长,我的动作不够快,它就这样伴随着秋风,离我而去了……
我关了窗户,呆呆地坐在沙发上,感到一种浑身上下、彻彻底底的空虚,感到内心深处,有什么极重要的东西被我丢弃了。那只蜻蜓,那如此弱小的生命,竟被我一时狠心,葬送在了瑟瑟的秋风之中。
我不能怪秋风,更不能怪蜻蜓,要怪,也只能怪我,怪我丢失了那样东西——爱心。
教师点评:
本文以叙事来构思,可圈可点之处有很多,但最大的亮点是叙述中的聚焦式描写,写到了蜻蜓,写到了自己,写到了环境,写到了天气。正是这种聚焦式描写才把一件小事写得如此传神,同时将叙事的情感把握得朴实内敛。
如何写好一件事,是写作训练的一大问题。问题常常出在选材不新颖或太离奇;也常常出在叙事中过于潦草地交代过程,没能展开对细节的聚焦式描写,因而像流水账,或者叙事一半议论一半,尾大不掉;问题甚至还常常表现为思想是正确的,但情感是做作的。
而本文则较好地处理了选材、叙事与描写相结合以及恰当地把握情感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我们读的时候,仿佛跟作者一样参与了这件事,也仿佛跟作者一样感受着那样的心情。在这样的写作过程中,作者一定是专注的、投入的,否则决不可能产生这种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效果。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还需要在平时的写作中就有意训练自己的思想、锤炼自己的语言,在生活中多多感悟那些细小的事物,多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做一个善感但不多愁的人。我想,所谓于平凡中见精神,既是一种写作能力,更是一种感悟能力。
来锐同学和谭笑同学的作文是本次期末考试中比较优秀的两篇作文,刊登在这里,希望同学们能从中受到启发,在这方面多多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