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政治才能优于军事才能,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仍然可以跻身一流水平。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对诸葛亮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诸葛亮的评价1
吾辈愚钝,当时不明白“杰出”与“著名”有何区别。现在想起来,“杰出”是盖棺论定,而“著名”算老几?臭名昭著、徒有虚名、名过其实的都可能是著名!这种误人子弟的教学内容在中学课本里多得很。如今屁大的官死后都能博得个“久经考验,卓越,优秀,伟大”之称号,何吝不以一词赐诸葛哉?厚今薄古,非所以教子孙后代也!
诸葛亮的隆中对堪称古今中外战略思想的楷模之一。如果不是失荆州、关公败亡,诸葛亮差一点就成功了!但时势变易,战略思想也应该调整。所以我认为诸葛亮最大的败笔一不是街亭之战,二不是后继无人,而是他在刘备死后仍然沉溺于北定中原、恢复汉室的梦想,甚至脱离了隆中对的思想,变得一意孤行,穷兵黩武,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这一点上,他无法象鲁肃和司马懿那样以平常心对待改朝换代。
诸葛亮的评价2
鲁肃曾对孙权说:“昔高帝(刘邦)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齐桓公、晋文公辅周)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司马懿与诸葛亮在祁山对阵时曰:“汝乃南阳一耕夫,不识天数,强要相侵,理宜殄灭!如省心改过,宜即早回,各守疆界,以成鼎足之势,免致生灵涂炭,汝等皆得全生。”
这番话,其实乃肺腑之言,于蜀国大有益者。可惜诸葛亮已经听不进去了。即使按照隆中对的战略意图,地拥荆、益二州,天下有变,则荆州兵出于宛、洛,川兵出祁山,天下可定。
诸葛亮的评价3
但荆州已失,况天下并无大变,若强行北伐,不得其时矣。司马懿务求自保,也是这个道理,只要边界相安无事,又没有什么重大变故,就不要想着把对方灭掉,大家都省心点,其实这正是孙子兵法所说的“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范蠡曰:“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这些都说明了诸葛亮北伐不得其时。但诸葛亮还有一条忧虑,他怕自己没世之后,蜀国没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的人才,所以要在他有生之年,完成夙愿。可以想象他的精神压力有多大,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
诸葛亮的评价4
我觉得自从刘备死后,他的生活就一直处在高压、忧闷、繁忙和孤独之中,容易变得急于求成。如果他放宽心,养身体,多活个十几年,耐心等待机会,如果他不急于北伐,而是往南开拓疆界。诸葛亮的功绩其实有被夸大的成分。诸葛亮被刘备请出山的时候只有20岁左右。刘备怎么可能把军政大权都交给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诸葛亮刚来到刘备军中,并没有像三国演义中说的那样,立马就带兵打仗,而是作为一个税务局局长。刘备也是看中了他是一个战略家才去找的他。
啊,三国演义是一本小说,小说都有为了它过高的艺术追求而对人物刻意的加工。有很多本不是诸葛亮身上的事,都被硬生生的夹在了她身上。例如赤壁之战。根本就没有书中所写的那么玄乎。都是人家周瑜带兵打的仗。嗯,诸葛亮借东风更是无稽之谈,不过舌战群儒确实是他的事。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诸葛亮的评价5
或许有人会说,就算三国演义中有夸大的成分可是历代帝王对诸葛亮的成就是非常认可的,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这都是他们为了管自己手底下人而树立的一个标杆。意思就是你看人家诸葛亮那么大能耐还忠心耿耿,你们还不都得听我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