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写完之后如何加以修改润色?
讲话稿草稿写好之后,并非就大功告成了,还需要一丝不苟、字斟句酌地做好修改工作。因为第一遍写出的稿子往往来不及仔细推敲,难免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不少问题是在修改中发现和订正的,不少内容是在修改中充实和完善的。
即使起草时字斟句酌,也毕竟只是一时之功力,一人之智慧,仍要进行反复修改。只有经过反复推敲,精雕细刻,才能成为精品。
正如古人所言:“玉不琢,不成器”,“文字频改,工夫自出”。修改一遍,就会有一次提高。有人说,“一成文章半成改”,有的甚至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可见修改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那种“老子的文章天下第一,谁也动不得”和“改我一字,男盗女娼”的态度,是极其错误的,可以说是狂妄自负、浅薄无知。
很多名人都很注重文章的修改。曹雪芹着《红楼梦》时曾“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列夫?托尔斯泰一部《战争与和平》竟然重写了八遍!《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等一些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文学名着,也都是作者花了五六年的时间,几易其稿,经过逐章逐节逐段逐句反复修改,用笔蘸着“心血”写成的。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原是先用“到”字,再用“过”字,又换“人”、“满”等10余字,最后才选定为“绿”字。一个“绿”字使春风有了颜色。还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中,一个“闹”字动感十足,据说也是经过多次改动才定下来的。其实“绿”字也好,“闹”字也罢,其妙处就在于准确、鲜明、生动,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春的画卷,动态地刻画了春天蓬勃、盎然的生机,而其他的字就没有这个效果。但也不是说今不如昔。
伟大领袖毛主席不但是举世公认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还是一位旷世少有的文学巨匠和语言大师,他就特别注重对文章的修改。他的七律《登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河,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园里可耕田。”“四百旋”开始用的是“盘”字,发表时主席将它改为“旋”字,这既与出句“飞”相呼应,又突出了动态,“四百旋”比“四百盘”生动多了,更把庐山写活了。还有“不周山下红旗乱”一句中的“乱”字,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晶,和刚才说过的“绿”字、“闹”字一样,均属绝妙之字。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