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日常工作中,还是在“八小时之外”,常打“预防针”、常敲“警示钟”,关键时刻才能避免“动手术”。从严要求工作纪律,加强工作作风和会风管理。认真起来就会使广大党员干部懂得“无规矩不成方圆”。这样的严即使“不近人情”,我认为还是很有必要!。
当然,从严管理,关键还得靠制度、靠自省、自觉、自律。心存敬畏、方可行必有所止;手握戒尺,举才有所虑。否则,就会容易出问题、捅篓子。当前,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想着力解决“四风”问题和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就必须常怀敬畏之心,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只有这样,广大党员干部才能做到思想认识上真正提高、工作作风上明显好转,才能锻造出风清气正的队伍,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
严管与厚爱心得体会【基层消防部队】
最近,笔者对部分基层消防部队正规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亟待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是依法管理上问题突出。条令观念淡薄,有法不依的现象在有的单位仍然存在。贯彻条令的随意性大,甚至凭个人的经验、好恶和习惯管理部队。有的中队,主官一调换,一些管理制度也随之改变了,“一个司令一个令”,造成了部队秩序混乱。有的单位把条令条例当作“橡皮本本”,执行时有弹性,时紧时松,时好时差;制定名目繁多的违背条令的“土政策”,影响条令的正确执行。
二是做表面文章,把精力集中在搞“硬件”上。个别单位抓基层建设不注重打基础、求实效,不在抓落实上下功夫,做工作是为了给上级看,正规化建设的效果不太明显。如部分中队各类人员的职责都制作好且挂在显著位置,但能说出自己职责的却很少;所到中队各种各样的记录本应有尽有,但里边的记录却不太完整详细,有的一眼就能看出是造假;宽敞明亮的图书室,书柜一大排,图书资料却少得可怜;豪华气派的餐厅,伙食管理不善,饭菜质量不过关,战士反映强烈;设施齐全的娱乐室,有的干部骨干把着玩,战士靠边站;有的只见战士,不见干部,很难看到“官兵同乐”的场景。
三是降低工作标准,消极保安全。有的领导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不出事”上,似乎搞正规化就是为了防止事故。为了防止战士出事,硬性规定战士不准跨出大门半步,还美其名曰“封闭式”管理。或者在休息日给战士安排很多公差勤务,探询原因,道理非常简单,有的干部说,实行双休日后,战士请假外出的多了、老乡聚会的多了,如不找点活干,他们就会乱想乱跑,说不定会出事;怕出训练事故,就人为地减少体能训练、适应性训练和灭火实战演练;怕出车辆事故,长期不组织驾驶培训,不敢安排战士驾驶员单独执行任务,即便安排了,也不放心,整天提心吊胆,甚至在灭火出动时,不敢正常行驶,结果安全是保住了,“先进”也评上了,部队战斗力却下降了。
四是管兵方法不当。一些基层干部为了图省事,往往不顾客观情况和官兵思想变化规律,工作中要么千篇一律,要么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做法,这样做工作,其效果可想而知;还有一些干部片面理解“以情带兵”,平时和战士“称兄道弟”,不讲原则讲义气,不讲政策讲私情;有的干部为了完成训练任务,不顾战士身心承受能力,提高指标,劳兵疲兵,盲目蛮干的现象时有发生,战士怨声载道,既增加了训练伤病,也损害了官兵关系;还有的基层干部,对战士的一些思想波动视而不见,疏于防范,思想工作跟不上,往往使战士的思想疙瘩不能及时化解,给部队建设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五是士官管理难度大。士官制度改革后,士官队伍的管理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但在士官管理方面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导致部分单位士官管理混乱、要么方法不对头,要么束手无策,出现了“兵不兵,官不官”的现象,有的甚至违法乱纪,在部队中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应做到以下几点:
发挥党支部核心领导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是加强中队工作的根本问题,也是搞好中队正规化建设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党支部“一班人”严格党内生活制度,抓好支部班子的团结,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提高党支部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正规化建设是我党三代领导人都大力倡导的工作,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所以,一定要克服华而不实、做表面文章的坏风气;要多做实事,不空谈。在正规化建设中,要做到有计划、有布置、有检查、有总结,实行工作过程中的全封闭式管理,使每件工作、每项活动都保证落到实处;做到脚踏实地,讲究实效,不图虚名。防止和克服说在嘴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就是不落实在行动上的形式主义倾向。
要依法从严管理,严格按照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办事,不能有的严,有的松;有时严,有时松。要坚决纠正执行中的明知故犯,打折扣或自立“土政策”等现象,防止以言代法、以罚代法等做法,养成依法管理的习惯。
士官是部队基层建设的骨干,是干部的助手,士官队伍发挥作用如何,直接对部队正规化建设产生重要影响。为此,各级领导要把士官管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深入调查,分析原因,查找问题,从思想上、组织上、制度上规范士官队伍管理,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管理模式,改进管理方法,建章立制,实施量化管理,充分调动士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严管与厚爱心得体会【基层消防部队】
从人的天性讲,人人都渴望自由,喜欢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一旦被人管就产生抵触情绪,更别说严格管理了。比如,经常听到有人抱怨吃点喝点、让当事人报销点油钱,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何必抓住不放;业余时间打打麻将喝喝酒很正常,纪检部门没必要管得太宽;上班时间晚来点早走点没啥大不了,何必又是刷脸又是巡查,搞得紧张兮兮的,把人当囚犯!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可是,放眼官场,那些落马官员,哪一个不是放任自己,规避管理,视党纪国法为无物的“自由主义者”?只有失去自由才知道组织严管就是爱的道理。比如,某国企老总李人志(正厅级)因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被判死缓,在其忏悔录中把自己走向深渊“怪组织未提醒”:“我曾经有过美好向上的追求,也想做一个纯洁高尚的人,没想到如今却沦为一名罪孽深重的阶下囚。如果纪委、检察院能够定期不定期地对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进行预防腐败、廉政警示谈话,我就可能不会犯罪,即使犯了也会有所收敛,不会发展到今天这种严重程度。”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曾经强调,严管就是厚爱,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对于这句话,每个党员干警都需要仔细琢磨。当下,我们有些领导对下属充满了“信任”,相信下属都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对干部放任不管,干警八小时内外在干什么都不知道,直到有的干警被纪委叫走才如梦方醒。也有的领导信奉“少栽刺多栽花”信条,不愿得罪人,总想当“老好人”,因此,对有苗头性问题的干警也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殊不知,“严是爱,宽是害”,“小洞不补大洞尺五”,“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对于干警信任不能代替监管,平时当老好人终究还是要当害人害己的恶人,出现的小毛病、小问题,如不及时敲打、告诫,小错误会不断放大,最终不可挽回。平时对下属和同事“扯扯袖子”、“咬咬耳朵”,早打“预防针”、常敲“警示钟”、多当“保健医生”的“严管”才能让干警经常“照照镜子”“出出汗”,防微杜渐,才是对干警真正的“厚爱”。
无论是领导不愿严管,还是干警不愿被严管,实际上都是一种讳疾忌医的表现,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在此,有必要重温《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治病的故事:扁鹊进见蔡桓公,站着(看了)一会儿,说道:“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还是不理睬。 (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了桓侯一眼,转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用热水焐、用药热敷,可以治好;肌肉里的病,可以用针灸治好;肠胃的病,可以用火剂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的。桓侯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过问了。”过了五天,桓侯浑身剧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桓侯就死了。
我国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也有句名言:“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治病如此,治理一个团队,同样如此。要确保法院干部队伍的肌体永远健康,富有朝气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就必须坚持不懈地与肌体中的腐败现象作斗争,不失时机地清除各种致病隐患。这种“清除”也有“上医”、“中医”、“下医”之分;“上策”、“中策”、“下策”之别。“上医”与“上策”,就是提前预见,“预防为主”,“防患未然”。
这就要求我们的各级领导,正确树立“严管就是厚爱”的管理理念,以“宁听骂声不听哭声”的气度与远见,在“早”“小”、“细”乃至“未”字上下功夫,在日常队伍管理上再管严一点、细一点、早一点。当然,在管理过程中也要注意方式方法,让干警愿意与你交朋友,如此,才能对队伍的健康状况了然于胸,管理起来才能“对症下药”,起到“药到病除”甚至“不医自愈”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