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以江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课改实验为中心,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新《义务教育法》精神,以促进师生发展为宗旨,狠抓一个关键,突出一个重点(课堂教学与学习方式变革),力争两个突破(新的评价体系和学校课程开发),扎实推进课改实验工作,为学校教育再上新台阶和教师的更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主要工作目标:
1加强新课程改革与研究力度,以新课程理念为先导,以教学反思为抓手,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组织教师进一步学习新课程,解读新课程,实践新课程。
2精心组织好教师参加低年级和衔接年级的新课程培训,在认真参加全县培训的基础上,组织好校本培训,选派教师参加上一级的各类教研活动,进行深度培训。在组织校本培训的过程中,努力倡导互动、参与式培训方式,结合学科培训进一步加强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内化对《课标》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开掘文本内涵,达到整个教学有一条清晰的主线索。
3加强实验教师的队伍建设,学校领导参与新课程的实施工作,勇挑重担,努力学习,以身作则,做好新课程实施的领头雁。
4进一步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
5进一步完善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逐步形成科学的合理的教育教学评价方法。
三、主要工作目标
(一)加强学习,统一认识,营造氛围
1.以研训的研究为重点,努力构建新课程体系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以课题研究为主要形式,进一步加强校本研训的研究,探索出符合本校实际,又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好方法。积动主题(教研专题)——学习理念(组织培训)——研究课例(集体备课、课堂观察、课后反思等)——专题研讨(解释现象——分析原因——提出问题)——产生新问题——进行新研究“流程,使每位教师从”日常性随意问题“走向”专业性研究问题“。
2、对课堂教学评价研究、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培训,开展课堂教学、教学案例、教学论文评比和举办新课程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提升教研组的教研水平,在关注新课程的同时,不放松”老教材、新理念“教学研究活动,让广大教师在揣摩同行的设计和教学中,汲取他人的教学智慧,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跨越观念与行为之间的鸿沟。
3根据《新课程教学计划》的要求,学校除开齐语、数、体育、品德与生活(社会)、科学等学科外,加强英语,综合实践活动及地方课程教学。在小学三至六年级开设英语课(完小因师资力量不够,从六年级开始开设英语),每周必须保证3课时的正课时间,学校结合自身实际,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及各类专题教育活动,加强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每学年保证学生1-3天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间。
4、继续完善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关注新课程实验成效。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各科要继续依据《课程标准》确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内容,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突出评价的过程性。
5、开展教学评比,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继续引导教师从案例入手,在分析教学行为中反思自我;从评价中入手,在自我评价中剖析自我;从问题入手,在强化行为研究中明辨自我;从课程入手,在开发课程中提高自我。继续规范教研课的课前订构思、课后写反思的制度。广泛开展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和课堂教学评比活动,鼓励教师向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杂志投寄论文、案例,以自身教育教学的成功为内在激励机制,鞭策教师持续不断地再学习与再提高。捉改契机,促进名优教师的成长。
(二)精心组织,努力实践,注重实效
1.加强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
2.本学期,学校将落实中层领导随堂听课制度,将不定期不定科目,随意下班听课,听课结果作教师质量考核评定的依据之一。
3.本学期,教导处将对新课程实施年级把好单元测试质量关。
4.狠抓教学常规的落实。并且本学期落实听课制度,规定一学期每个教师听课不少于16节。
5.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积极为学生开放阅览室、图书室、电脑室等场所,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综合提高学生的素质
1.组织开展”永恒的方志敏“教育活动。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全校将开展”文明礼仪从我做起“、”学先烈、名荣耻,争做知荣知耻的好队员“、”共建和谐家园“的活动。
2。组织开展各种竞赛活动:
语文:读书征文比赛、古诗吟诵、成语接龙、书写比赛、”制作阅读卡片“,课前5分钟说的训练。
数学:课前两分钟自我操练、趣味板块、数学名星、数学手抄报等。
英语:英语听力竞赛、英语小报比赛、英语口语表演等。
科学:”三小“(小制作、小创作、小发明)活动等。
体育:大课间活动、乒乓球兴趣小组、趣味运动,运动会等。
音乐:合唱队、舞蹈队、鼓号队、器乐对等。
美术:书法组、美术组等。
综合学科:”用灵巧的双手编织未来“、”做个小小知识收藏家“、智力竞赛等。
信息技术:电脑绘画、电子小报等。
通过以上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让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都能及时发展,从而产生多元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