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是发展的目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下面是范文大全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关于坚持共享发展的研讨发言稿,供大家参考借鉴。
坚持共享发展的研讨发言稿范文(一)
共享发展在新发展理念中具有独特的内涵和地位。一方面,它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共享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另一方面,它将有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共享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公平的起点、更和谐的环境,从而为更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让发展更有动力。首先,共享能够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共享发展充分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高度重视人民的主体作用,将为我国发展提供最深厚的动力。其次,共享能够创造新的、更高层次的物质文化需要。共享着眼于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强调要让各方面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进而创造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物质文化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说,“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这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目标和方向、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向更高阶段。第三,共享以共建为前提和基础。每个人的劳动创造为我们提供了共享的成果,每个人也在劳动创造中实现着人生价值。因此,共享不是只“享”不“建”,也不是将一部分人的劳动成果免费给他人享用,更不是抹平一切差别的平均主义,而是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基础上,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和获得感的生动局面。
使发展更可持续。首先,可持续发展强调公平性,这样才能激发广大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享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享有。它坚守公平正义、坚持全体人民公平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深厚社会基础。其次,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进步。共享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线,强调改革发展取得的一切成果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它要求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给每个社会成员带来必要的经济保障、基本的政治权利、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和谐的社会秩序和优美的生态环境。这与可持续发展的主旨相通、目标一致。最后,可持续发展是在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基础上循序渐进的过程。共享发展也同样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共享的范围和水平、广度和深度都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既不应落后也不能超越发展阶段。这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完全契合的。
坚持共享发展的研讨发言稿范文(一)
从国内外发展实践来看,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关系十分密切。没有经济发展,不可能有民生改善;没有民生改善,经济发展也将停滞不前。二者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就像硬币的两面,存在于一个整体之中,谁也离不开谁。但有人错误地把二者对立起来。比如,有人认为财政资金有限,民生领域投入多了,经济领域投入就会相应减少。有人认为强调民生改善相当于“养懒汉”,必然会产生“福利依赖”,造成经济发展效率低下和不可持续。这些观点片面强调经济发展优先,对民生改善的作用认识不充分,因而是不科学的。
事实上,民生改善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托底作用和促进作用。比如,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央之所以提出“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通过实施民生改善政策,编织好民生保障网,托基本民生和社会稳定之底,缓解经济转型升级带来的社会压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仅如此,让社会成员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还能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释放潜在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更高水平上回应社会需求,还有利于促进社会治理创新,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可见,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协同发力,比经济政策单一发力效果更好。因此,应跳出经济来看经济,推进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良性循环。从我国当前发展实际看,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良性循环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促进劳动者就业和经济参与。提高社会成员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是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消除贫困以及缩小贫富差距的关键。为此,需要加强对劳动者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同时,不断增加广大劳动者的经济参与机会,在就业政策、教育政策、扶贫政策等方面向困难群众倾斜,重点开发以社区为基础的支持性就业项目,满足困难群众的就业需求。
引导形成积极的社会心态。市场经济发展必然会不断打破原有利益分配格局,带来社会资源和财富分配的变动、人们社会地位的升降以及利益的分化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这使得地区间、城乡间的收入差距更加凸显,一些群众因预期得不到满足而产生非理性心态,放大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对此,需要在全社会倡导平等、包容、理性的文化氛围,引导人们及时调整心理预期,形成应对发展变化的积极社会心态。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在加强物质扶贫的同时,更加注重教育和智力扶贫。通过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和医疗的财政投入,完善关于增加收入、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升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等的政策措施,切实提升贫困家庭人力资本,避免贫困代际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