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读后感(精选3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使至塞上读后感(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使至塞上读后感1
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这首诗是王维作为监察御史出使边塞时所作。开元25(公元737)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安抚,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就创作于作者赴河西节度使幕府途中。诗人离开京城,前往边塞的时候,心情激愤而又忧郁。“使至塞上”含义就是:奉命出使到边塞去。
这首诗,一、二句和五、六、七、八句写景。但无论是叙事还是写景,都流淌着作者奔涌不息的激情。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意思是“我轻车简从出使边塞去察访军情,要经过西汉时的属国居延”。“单车”表明此次出使装备简单,随从不多。“过居延”点明出使行程遥远,要经历居延国,到达西北边陲。虽是交代出使目的和行程的语句,但作者的孤独、寂寞和抑郁之情,仍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作者由眼前的景物“征蓬”、“归雁”联想到自己的处境:自己被排挤出朝廷,就像这随风漂泊的蓬草一样。孤独地飘出汉塞,又像归雁一样凄凉的飞人胡天边塞。虽是写景之句,但诗人因受排挤而激愤和压抑的内心感受却展现得生动具体。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出了一幅苍凉壮阔的宏伟画面:在浩瀚无边的沙漠荒野中,一股浓烟孤然升起。在浩荡奔涌的黄河尽头。一轮落日徐然下降。画面雄浑而壮美,通过作者精美的描绘,读者想象到了诗句以外的苍天白云,也体会到了作者悲壮孤寂的情绪被融化在自然景色当中,随滚滚黄河水奔流而去。这流传千古的名句,不但展现了大漠景色的奇特。而且为下文抒发感情的变化埋下了伏笔。
尾联“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将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迎面碰到前线巡逻兵,从“侯骑”口中得知“都护”在燕然(前线),抑郁孤寂的凄然即刻被兴奋昂扬的爱国之情所淹没。由单纯的沉沦于个人得失,上升到了对戍边将士的称赞和对国家安宁的渴望。这一升华使读者眼前一亮,我们似乎感受到了诗人年轻时勇猛威武的神采和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苏轼称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这首诗也体现出如此特点。一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首联中的“问”和“过”,颔联中的“出”和“入”。尾联中的“逢”和“在”。这六个动词。清晰地勾画出诗人孤行大漠的足迹。而诗人的感情也随着行程在不断变化:单车出行:内心抑郁孤寂;见到侯骑得知都护的消息后,感情由凄然转向兴奋。爱国之情油然而生。二是情景交融,情从景生。颔联中诗人看到征蓬、归雁时,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情由抽象变得具体化。自己也如征蓬、似归雁漂泊不定。看到大漠中缕缕孤烟升起,滚滚东流的黄河水中,落日熔金的壮观画面时,心胸顿时开阔。苍茫壮阔之景不仅烘托了诗人的孤寂悲壮之情。而且使人感到,在大漠雄浑景色的陶冶和净化下。诗人兴奋、昂扬的爱国之情奔涌而出。
总之,雄浑壮观的景色,浩荡奔涌的激情,使之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使至塞上读后感2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六。下面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张燕瑾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此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里说的那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使至塞上读后感3
诗人乘着车与士兵们一起来到了边疆一带,典属国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远行的人们出城来到边塞战斗,归去的大雁在敌人上空盘旋。荒凉的沙漠孤独地飘起屡屡烽烟,落山的太阳在黄河上呈现圆形。在萧关遇见了骑马的侦察兵,他们的长官就在高大的燕然山上。每想起这幅景象我就会有无限的感叹!
我感叹世事之苍茫,我感叹战争之残酷,我感叹诗人之辛苦。
战争带给人们太多痛苦,家散人亡,人们没有一天好日子过,他们在炮火中水深火热。男人都被抓去做壮丁,他们能回来的几率几乎是千分之一,这一走,他们的家就全完了。女人们就困在家里,她们也在接受炮火的洗礼。老百姓们四处逃亡,国都也因战乱而沦陷,士兵们也相继死去。正如诗人杜甫的《春望》里所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战火数月,一封家书都足以抵得上万两黄金,由此可见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打击有多么沉重。
当时正是朝代与朝代之间的战争,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人民的不团结才导致一系列战争,迟迟没有统一。正是因为有那些腐败的官员,不顾国家的安危而自己却在享乐,导致国家一步步走向灭亡的道路,再也站不起来!
古人们的斗争带给了我们一定的启迪。正如诗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里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果在战乱年代里的官员有这样的高尚情操,那中国早就会被统一,老百姓们的日子也会一天天好起来!
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没有人性的,战争是该被拒绝的。和平,只有和平!